2022-09-05 热点洞察
aoa体育官网app大家好~今天是小丸子为大家服务噢。2020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今天丸子为大家带来超级干货——新传四大刊上半年的论文整理,各位的小本本记得准备好,做好笔记噢。
作为新传考研人,新传四大核心期刊你必须了解,分别是《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习吧!
《新闻与传播研究》
aoa体育官网app一.前沿探讨
[1].曾庆香,李秀莉,吴晓虹.永恒故事:社会记忆对新闻框架和舆论爆点的形塑——以“江歌案”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1):21-37+126.
议题:本文以“江歌案”为例,探讨社会记忆对新闻报道和舆论高潮的影响,发现社会记忆对新闻报道和舆论兴奋点具有较为显著的形塑作用。
aoa体育官网app
图片源于网络
研究内容:首先,社会记忆不同导致人们关注的事件不同。其次,即便关注事件相同,但社会记忆不同,会导致关注点相异。第三,社会记忆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相同事件的诠释框架迥然相异。第四,诠释框架蕴含了相应的情感倾向,因此社会记忆培育了情感兴奋点。最后,社会记忆中认知框架还预设了相应的行为模式,因此社会记忆不同会导致对相同事件采取不同行动。
研究结论:社会记忆形塑新闻故事与舆论兴奋点,虽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省力原则,有助于社会动员,形成舆论合力,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甚至国家等共同体认同,但却为人们建造了限制视野的 “文化茧房”。
[2].田浩,常江.桥接社群与跨文化传播:基于对西游记故事海外接受实践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1):38-52+127.
议题:通过对海外华人这一特定的桥接社群在西游记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考察,对跨文化传播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和反思,提出 “桥接社群”的概念,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创理论。
研究内容:以跨文化传播驱动强度、跨文化传播主动性、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文化冲突为核心的 “动力 - 意识 - 策略” 模型,有效地解释桥接社群参与跨文化传播过程的一般路径与桥接社群的特殊跨文化传播效用。
研究结论:基于对桥接社群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中西跨文化传播实践的理论化; 而与中国相关的庞大的桥接社群的存在,也为 “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路径: 立足于对海外华人社群和留学生群体的身份认同的准确理解,挖掘其文化需求和传播潜能,使之在中西方文化对话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3].甘雨梅.“录像分析”作为社会研究方法:理论、应用与展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2):25-41+126.
议题:介绍录像分析的理论缘起和理论贡献,展示录像分析的经典经验研究案例,并阐释录像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进路的区别。
研究内容:录像分析的理论起源及理论贡献;录像分析在研究社会互动方面存在的优势和潜力;录像分析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录像分析的特质及田野实践。
研究结论:录像分析为中国社会的互动形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科技与互动这一命题,早已悄然交织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向度中。录像分析方法在科技研究上的优势,如能被运用在媒介中介互动、组织内部互动、技术与组织互动等问题上,有望为中国的互动研究提供更实时的、更有力的佐证。
[4].王丹,郭中实.整合框架与解释水平:海内外报纸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对比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3):5-20+126.
议题:研究通过整合框架 ( framing) 和解释水平 ( construal level) 两个理论来考察新闻发生地远近与编辑部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报道同一个媒体事件,不同媒体如何及为何内容有别。
研究内容:基于我国政府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对 《中国日报》 《环球时报》 《南华早报》 《纽约时报》等四份中西方主流报纸涉及 “一带一路” 的报道进行了量化内容分析和比较。
图片源于网络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距离事件越远的报纸,编辑部的资源投入就越低,引用的信息源也更多为官方机构、组织或权威人士。这种框架结构使得西方报纸在报道中国 “一带一路” 相关的新闻时较多采用高解释水平,内容宽泛而抽象。与之相反,中国媒体的报道则详细具体,附带实例和情感表述,多采用低解释水平的写作手法。
[5].黄敏.议题关联与关系建构——《纽约时报》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3):21-36+126.
议题:该文对 《纽约时报》2006 - 2018 年有关中国扶贫工作的报道进行了历时考察,从议题关联和关系建构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报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
研究内容:一方面试图明了美国主流媒体就中国扶贫工作所建构的语境及其对中国扶贫治理经验国际传播的潜在影响; 另一方面也首次聚焦于媒体网络议程,探析了议题关联的特点和建构方式。
研究结果:《纽约时报》为中国扶贫建构的语境广泛,但总体较为消极,有将中国扶贫工作政治化,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他国人民的利益对立化,和将中国扶贫成绩片面外因化的倾向。
[6].师文,陈昌凤.社交机器人在新闻扩散中的角色和行为模式研究——基于《纽约时报》“修例”风波报道在Twitter上扩散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5):5-20+126.
议题:《纽约时报》对香港 “修例”风波的系列报道在海外社交平台 Twitter 上的扩散为例,运用计算传播学的方法,探讨社交机器人在专业媒体新闻扩散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模式。
研究内容:文聚焦 《纽约时报》关于香港 “修例”风波的系列报道在社交媒体 Twitter 上的一级传播和二级传播,基于对机器人用户名、用户简介、发帖频率、影响力和转发关系的分析,探讨社交机器人在扩散相关报道中扮演的角色和呈现出的行为模式。
研究结论:机器人确实有能力引发人类用户对其进行转发,但是这部分转发的数量与人类用户之间的转发相比频率较低。这说明虽然社交机器人的活跃度非常高,并成功地促成了一部分信息的二级传播,但是总体看,其尚不能成为促进专业媒体信息扩散的重要节点。
二.传播学
[1].徐桂权,陈一鸣.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媒介话语分析:拉克劳与墨菲话语理论的传播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2):42-57+126-127.
研究内容:本文旨在引介国内传播界尚不太熟悉的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对该话语理论的基本思路 ( 包括社会本体论、政治身份理论及激进民主理论) 进行梳理,并评述从该理论视角展开的媒介与文化领域的话语分析逻辑,尤其是批判的政治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内媒介话语研究进一步拓展理论和方法论视野及开辟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拉克劳和墨菲的话语理论的优点在于能帮助研究者深层次地理解和分析话语的生产机制、政治的属性以及意义的竞争,并为现实社会的认知生产出一套独特的话语理论的阐释方式。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套话语理论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话语研究者可以在话语理论的启发下,依据本土情境和具体个案,对我国媒介场域中的新闻话语、受众话语及政治话语的互动关系展开更细致的考察。
[2].曾国华.重复性、创造力与数字时代的情感结构——对短视频展演的“神经影像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5):41-59+126-127.
议题:以快手和抖音我国两大短视频平台为例,着重讨论了重复性短视频生产的主要叙事学特征。
研究内容:理论溯源: “重复与差异”中的社会文化创造力;米姆与混编: 短视频生产的媒介社会文化意涵;神经影像学: 重复与差异的短视频创造逻辑;
研究结论:重复性变成了一个重要连接机制,使得大规模短视频生产创作与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文化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关系。使得短视频创作与生产能够将个体化实践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践连结起来,并且生成新的社会共同的基础理解和社会文化实践。
三.新媒体
[1].董天策,梁辰曦.究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是“网络公共事件”抑或其他?——关于“网络舆论聚集”研究的再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1):87-102+128.
议题:从行为主体、行为性质、适用法律三方面分析, “网络舆论聚集”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本质的区别,“网络公共事件”概念取代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
研究内容:“网络公共事件”并非网络空间的 “群体性事件”;“网络公共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关概念之间的异同、相互关系与使用语境;用 “网络公共事件”取代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学术价值;
研究结果:“公共性”和 “正当秩序”是判断网络舆论聚集能否成为 “网络公共事件”而非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标准。在理论意义上,“网络公共事件”概念确切地表述了公共性网络舆论聚集这一研究对象,名实相符;在现实意义上, “网络公共事件”概念摆脱了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污名化倾向。
[2].闫岩,张皖疆.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百度贴吧中“克拉玛依大火”的记忆结构之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5):73-93+127-128.
议题:借助社会网络分析、LDA 主题模型等研究方法,通过 爬虫技术挖掘百度贴吧 2006 - 2018 年间的全部吧友讨论文本,深入考察网络对事件呈现的民间记忆图景。
图片源于网络
研究内容:数字技术如何影响集体记忆? 就克拉玛依大火而言,相关机构和媒体话语的缺席给 “大火”记忆的民间书写留下了更多自主性的空间,从而成为一个特殊的数字化记忆样本。本文试图以 “百度贴吧”中对 “大火”十余年的讨论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空间中灾难记忆建构的过程与形貌。
研究结果:在这场绵长的数字记忆书写中,官方话语缺席了记忆建构; 少数媒体的零星报道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记忆的书写权几乎完全交予民众。贴吧中横跨 12 年的 “大火”讨论,其本质便是多元话语主体就记忆书写展开的互动、竞争与博弈。
四.新闻传播史
[1]卞冬磊.伟大的情感:近代报刊的“祖国”话语与意义争夺(1902-1927)[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2):97-109+128.
议题:探究近代中文报刊 “祖国”话语的流变及政治力量或思潮对其意义的争夺。
研究内容:通过梳理晚清民国的报刊文本,尝试回答: “祖国”的传统意义是什么? 它被用来表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代政治意涵是何时出现的? 在其内涵稳定后,哪些政治力量与思潮对其展开了意义的争夺? 在这三个问题解决后,本文还将进一步探究“祖国”在近代报刊上的文本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特征。
研究结果:近代中文报刊中的 “祖国”,文体形式多为歌谣与诗,容易转化为口头语言; 言说的主体主要为留学生与侨民,并向着逐渐年轻化趋势发展; 表达的情感直白而强烈,是近代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中的感性话语。在其作为民族国家认同的现代内涵确立后, “祖国”一直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大众报刊和日常生活中。
[2]张新璐.《女学报》的公共舆论空间与女性主体意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2):110-125+128.
议题:从《新闻报》的女学消息入手,探讨女性在 《新闻报》建构的公共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掌控的话语权。
图片源于网络
研究内容:《女学报》建构的这一隶属于女性的公共空间又有何不同? 在这个公共空间内,女性的主体意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动与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又有何关联? 她们又是怎样来建构晚清女性解放的现实?
研究结果:《女学报》接续了《新闻报》传递女学消息的功能,建构出属于女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女性也可以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体现出女性话语的多样性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丰富性。而女性们通过图画和新闻栏的国内外女性消息的报道,在呈现全球女性变动的新消息的同时,试图来带动国内女性解放的新动向,建构晚清女性解放的现实。
[3]田野,李永东.新旧世界秩序中的“国际五四”——以《大陆报》《字林西报》为中心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5):94-110+128.
议题:文以英美两国在华报刊 《大陆报》与 《字林西报》为中心,探讨英美视角中的五四运动。
图片源于网络(大陆报)
研究内容:以在华外媒为路径探究世界格局中的 “国际五四”,旨在以一种交互性的视野,阐明作为国际事件的五四运动,考察英美国家如何引导、影响 “五四”的建构与阐述,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逻辑和政治深意,进而观察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的态度、应对与转向。
研究结果:《字林西报》和 《大陆报》从英美两种不同视角叙述了五四事件,在国际纷争中勾勒出新旧交替的复杂格局中的五四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参与、叙述、引导和态度中暗含着英美两国的价值、理想和对外政策。
《国际新闻界》
一.传播学研究
[1]隋岩,李燕.论网络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J].国际新闻界,2020,42(01):79-98.
议题:本文以情绪社会建构论为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资源,探究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规律
研究内容: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个体情绪是如何通过社会化传播“走向公共领域”的?网络语言在个体情绪的社会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有何影响?
研究结果:从社会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个体情绪在社会网络间的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
[2]谢卓潇.春晚作为记忆实践——媒介记忆的书写、承携和消费[J].国际新闻界,2020,42(01):154-176.
研究内容:本文考察媒介记忆被书写、承携和消费的过程,以受众为出发点讨论春晚和媒介记忆,即春晚是谁的和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同时透过受众记忆讨论春晚长期社会文化影响,与现有关于春晚如何建构“家-国”意识形态的观点对话。
研究结果:春晚既包含记忆机制,也是记忆建构对象,它在以春晚受众为主体的记忆实践中形塑和产生意义。春晚的历时性意义首先基于长期嵌入人们家庭生活的电视文化和春节观影体验,其次才是多元文化符号在具体社会语境下的再现和流通。
[3]王晗啸,李成名,于德山,巴志超.基于上下文语义的网络议程设置研究——以红黄蓝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20,42(04):77-97.
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基于上下文语义的word2vec模型,测度网络议程设置中关键词隐性关系的研究方法。以“红黄蓝事件”为例,揭示党媒、都市类媒体、商业媒体、知乎意见领袖以及公众的议程网络及其相似度
研究结果:在本事件中,意见领袖对公众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媒体,且就议程来看,意见领袖更加注意梳理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及相关对策建议的提供;在媒体之间,党媒、都市类媒体的报道议程基本一致,而商业媒体在媒体中对公众产生的影响最小,这似乎与人们日常的经验及使用习惯相悖,作者认为这一结论与红黄蓝事件的属性有关,由于现行的媒介体制限制商业媒体的采访权,从而导致商业媒体无法直接报道公众想要了解、关心的话题。
[4]师文,陈昌凤.分布与互动模式:社交机器人操纵Twitter上的中国议题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05):61-80.
研究内容:运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以Twitter上中国议题的分布与互动为分析对象,解析社交机器人的舆论操纵行为,探究其行为模式及其与人类的交互关系。
研究结果:中国议题下,社交机器人的行为模式和人类用户有显著差异,社交机器人更愿意通过转发促进信息扩散,并通过提及人类用户提升信息可见度,以期营造意见气候。由于机器人较少进行回复和引用,其目前尚缺乏与人类用户的对话式交互。
二.新闻学研究
[5]郑忠明.新闻事实的本体结构与新闻客观性——基于批判实在论的解释[J].国际新闻界,2020,42(02):144-164.
研究内容:新闻事实是一种怎样的事实?它有何特殊之处?这种新闻的本体——新闻事实——与新闻客观性独特的认识论与实践规则有着何种逻辑关系?新闻事实本体的三重结构;
研究结果:新闻客观性的内涵是由人的理性面对实在并传播新闻事实时能够运用的有限的认识论选项构成,这些选项是理性规则上可选择的识论选项。故而,实在的本体结构、理性规则、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构成了一种三元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共同塑造了新闻客观性。
三.新闻传播史研究
[6]齐辉,曾丹.“无米为炊”——中国近代报业的纸荒困厄与报界应对[J].国际新闻界,2020,42(05):138-152.
议题:回溯中国近代报业纸荒困局产生的原因与轨迹,探讨中国新闻界与纸荒的互动及抗争,揭示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之路的困厄与多艰。
研究内容:近代中国为何纸荒频发?其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究竟长生了何种影响?近代中国新闻界如何在纸荒困厄中妥善应对?
研究结果:近代新闻业的发行特点和用纸需求,使得其应对纸荒的抗压能力更为脆弱。为了消解纸荒的破坏力,报界多以缩减报刊版面或关停报纸为应对,不少民国时期的优秀报刊被迫关停,而大量劣质读物却乘势充斥侵占市场,抢占着国民的阅读空间。纸荒不仅危害了新闻业的自身经营,其对近代国民精神世界的侵蚀和文化生活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的。
四.列宁主义研究
[7]郑保卫.论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J].国际新闻界,2020,42(04):34-50.
研究内容:文评析了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列宁新闻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定位、坚持把党性原则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认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阶级实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重要现实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
研究结果:正因为列宁新闻思想是诞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闻理论成果,因此更加适应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需要,成为指导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
今天石牌为大家呕心整理了新传四大刊中《新闻与传播》、《国际新闻界》中的最新论文,作为新传儿,即时补充最新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跟紧热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上半部分噢,各位萌新们,要耐心等下部分。除此之外,贴心的牌牌已经为大家准备好文中所提到的论文包啦!大家快来领取吧!!后台回复“新传四大刊”即刻获得领取方式。
aoa体育官网app”